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?精心准备的产品介绍,逻辑清晰、数据详实、优势突出,客户听完却只回一句:“我再考虑考虑。”你反复跟进,价格也比竞品低,可客户最终却选择了别人。你百思不得其解,明明我们产品更好、价格更低,为什么就是拿不下单?
其实,问题很可能出在——你只讲了产品,却没读懂客户心理。
现代客户早已不是“功能驱动型”消费者。他们不缺信息,不缺选择,更不缺理性判断。他们真正缺的,是一个“懂我”的人。一个能理解他们压力、焦虑、期待和未说出口需求的合作伙伴。
我曾因死磕“产品优势”,错失一个12万元的订单。客户是家连锁便利店老板,反复提到“最近门店客流少,压力大”。我当时只想着证明系统价值,不断强调“我们的收银系统能省一个人工,一年省3万”。结果客户直接说:“你不懂我的压力,没法放心合作。”最后,他选择了另一个销售——那人没讲多少产品功能,反而和他聊了半小时“如何做社区团购引流”。
那一刻我才明白:客户买的不是产品,而是“被理解的感觉”。
传统销售思维是“产品中心论”:我有什么,我就卖什么。而高阶销售的思维是“客户中心论”:你有什么困扰,我来帮你解决。
这种转变,不是换话术,而是换视角。
很多销售一上来就讲“我们的系统有多快”“我们的设备有多静音”“我们的服务有多及时”。这些当然重要,但如果你只讲这些,客户会觉得你只是在完成KPI,而不是在帮他解决问题。
真正的销售技巧,是先“听”再“说”,先“共情”再“推荐”。
比如,客户说“最近生意不好做”,你别急着讲“我们能帮你省钱”。你可以回应:“是啊,现在实体门店确实不容易,我也听说不少老板都在想办法转型。您这边主要靠什么客流支撑?”——这一句话,就从“推销者”变成了“倾听者”和“同行者”。
当客户感受到你不是来卖东西的,而是来理解他的,他的心防才会慢慢打开,才愿意透露真实想法。
我们团队去年做了一次内部成交数据分析,结果令人震惊:
只讲产品功能、不关注客户情绪和背景的销售,平均需要对接4次以上才能建立基本信任,成交周期长达2-3个月;
而那些能主动挖掘客户“产品外诉求”的销售,平均2次沟通就能建立信任,成交率比前者高出50%!
什么叫“产品外诉求”?就是客户没直接说,但真实存在的需求。它分为三类:
情感诉求:客户的压力、焦虑、成就感、归属感。比如“孩子上学压力大”“员工难管”“怕投资打水漂”。
社交诉求:客户的兴趣爱好、圈子、身份认同。比如喜欢钓鱼、书法、健身、炒股。
隐性诉求:表面需求背后的深层动机。比如客户说“要静音设备”,其实是“会议室旁边就是老板办公室,噪音会影响形象”。
当你能识别并回应这些诉求,客户会觉得你“懂他”,自然更愿意和你合作。
知道要关注客户心理,但怎么记住每个客户的细节?靠脑子?靠Excel?都不现实。
我们团队现在统一使用蝶飞CRM,它不只是记录客户联系方式和订单,更是一个“客户心理档案库”。
比如:
张姐,母婴店老板,孩子5岁,学钢琴,最近担心孩子发烧;
李总,餐饮连锁,喜欢喝普洱茶,常去云南旅游;
王经理,IT公司采购,孩子刚上大学,关注教育投资。
蝶飞CRM会自动提醒我们在关键节点送上关心:孩子生日送个小礼物,客户提到身体不适时主动问候,甚至帮忙找资源解决问题。
有一次,客户提到“医院挂号难”,我通过朋友帮她挂了急诊号。一周后,她主动打来电话:“就冲你这份心,我先订5万的货。”后来她还推荐了两家门店,带来3万订单。
这不是偶然,而是“用心+工具”的必然结果。
很多销售担心:我怎么开口聊这些“非业务”话题?会不会显得太刻意?
其实,关键在于“自然融入”。以下是三类实用话术:
1. 情感共鸣型
客户说:“最近太忙了,都没时间陪家人。”
回应:“是啊,创业就是这样,忙起来连轴转。我之前也这样,后来试着每周固定一天‘家庭日’,哪怕只陪孩子吃顿饭,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。”
2. 兴趣切入型
发现客户办公室有钓鱼照片。
可以问:“您这是在哪儿钓的?看这鱼真大!我也挺想学钓鱼,就是一直没时间,您有推荐的钓点吗?”
3. 隐性需求挖掘型
客户说:“我们要买一批静音打印机。”
别急着报价,可以问:“是放在什么场景用?是不是对声音特别敏感?”
客户可能回答:“办公室挨着会议室,怕影响开会。”
这时你就能推荐带隔音罩的型号,甚至提供“办公布局优化建议”。
这些沟通,不是闲聊,而是建立信任的“软触点”。
如何系统性地挖掘客户产品外诉求?我总结了三个万能问题:
“您最近在忙什么项目?”
——了解客户当前重心,找到切入点。
“这个决策,您最担心的是什么?”
——直击情感诉求,化解顾虑。
“除了产品本身,您还希望我们能提供什么支持?”
——挖掘隐性需求,比如培训、资源对接、行业资讯分享。
这三个问题,每次沟通都可灵活使用。你会发现,客户愿意说的,远比你想的多。
我们团队使用蝶飞CRM一年后,客户复购率提升了35%。很多客户反馈:“选你不是因为产品多好,而是觉得你靠谱、懂我。”
这正是销售的终极竞争力:从“交易型销售”升级为“伙伴型销售”。
当客户遇到问题,第一个想到你;当他有新需求,第一时间联系你;当他朋友需要同类产品,毫不犹豫推荐你——这才是真正的高价值客户关系。
而这一切,都始于你是否愿意多花一分钟,去关心客户的孩子、爱好、压力和梦想。
产品会迭代,价格会波动,但“被理解”的需求永远不会过时。
在这个信息透明、产品同质的时代,客户选择谁,往往不是因为“谁更好”,而是因为“谁更懂我”。
如果你还在为“产品好却难成交”而苦恼,不妨问问自己:
我是不是太专注于讲产品,而忘了听客户的心声?
我有没有记录客户的兴趣、家庭、压力和期待?
我能不能在关键时刻,成为那个“雪中送炭”的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