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零开始开拓空白市场的To B销售实战经验 浏览:73 发表时间:2025-08-16

新人如何开拓空白市场:一个金融IT销售从零到百万订单的实战复盘

image

To B销售技巧:成交周期长,但价值回报高

在To B(企业级)销售领域,尤其是软件、系统集成、IT服务等行业,一个单子的成交周期动辄数月甚至一年以上,是常态。很多新人刚入行时,面对漫长的决策链、复杂的客户关系网、模糊的需求表达,往往感到无从下手。更现实的问题是:公司不给客户资源,没有渠道支持,甚至连一个有效的联系方式都没有。

但正是在这样的“三无”环境下,才能真正考验一个销售的能力与韧性。我曾亲身经历这样一个过程——从Linux工程师转型做销售,在一家专注服务城商行、农商行的软件公司,面对的是单价300万起的定制化开发项目。每年全国能做成两单的销售都算“大神”,而我用了9个月时间,拿下了人生第一单348万元的合同。

这背后没有捷径,只有扎实的To B销售技巧:精准定位客户群体、构建沟通路径、层层推进关系、提供专业价值、最终赢得信任与订单。这篇文章,将为你还原整个过程,并提炼出可复制的方法论。

销售新人成长:从产品学习到市场实战

每一个优秀的销售,都不是天生的。尤其是从技术转销售的从业者,虽然具备一定的行业理解力,但在客户沟通、商务谈判、关系维护等方面,几乎是从零开始。

我入职后的第一个月,被安排集中培训:学习产品架构、功能模块、典型客户案例、竞品对比分析。这些看似枯燥的内容,实则是后续所有销售动作的基础。不懂产品,就无法赢得客户技术部门的信任;不了解行业痛点,就无法打动决策层。

第二个月,主管指着地图对我说:“这片区域交给你了。”
——没有客户名单,没有联系方式,没有历史项目记录,只有一张空白的地图和几千块底薪。

公司之所以愿意给新人机会,是因为他们知道:新人最大的优势不是经验,而是冲劲和执行力。 即便一年不出单,成本也不过十万左右;可一旦成单,就是几百万的利润。这种“低成本试错+高回报预期”的模式,让许多企业愿意投入资源培养新人。

但关键在于:你能否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,自己找到突破口?

空白市场开拓:用“笨方法”打开第一扇门

我负责的省份有60多家农商行,包括省会城市行、地级市行和县域农商行。由于我们采用直签模式(即不通过代理商或集成商),无法借助渠道资源,唯一的出路就是陌拜(Cold Call + Cold Visit)

我的第一步,是把这60多家银行的官网全部翻了一遍,记下前台电话号码。然后一个一个打过去。

“您好,我是省联社XX领导介绍过来的,想跟贵行信息部负责人沟通一下数字化升级的事情,请问方便给个联系方式吗?”

这句话,我每天要重复几十遍。令人意外的是,只要提到“省联社领导介绍”,前台几乎都会配合提供固话号码。这不是欺骗,而是一种话术策略——利用组织层级的心理优势,降低对方防备。

拿到需求部门负责人电话后,我会先做一轮背景调研:这家银行最近有没有招标公告?有没有参加行业会议?有没有上线新系统?然后在通话中自然带出:“我们最近帮XX银行做了类似系统,效果不错,您这边是否也有类似需求?”

如果对方有兴趣,就预约上门拜访。第一轮拜访的目标不是签单,而是建立初步联系、了解真实需求、留下专业印象。

就这样,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,打通了十几家银行的信息部门联系,逐步建立起最初的客户池。

客户资源获取:从固话到微信,层层递进

To B销售的本质,是关系链的穿透。客户组织内部通常有明确的决策链条:一线技术人员 → 部门经理 → 分管副行长 → 行长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关注点。

  • 技术人员关心:系统稳定性、兼容性、运维成本

  • 部门经理关心:项目进度、预算控制、上级评价

  • 副行长关心:合规性、风险、政绩体现

  • 行长关心:战略价值、行业影响力、个人背书

我的策略是:从下往上,逐层渗透。

先通过技术交流赢得一线人员的认可,再由他们引荐给部门负责人;在多次沟通中建立信任后,请他们帮忙安排与分管领导见面;最后,在关键节点上,争取与行长直接对话。

过程中,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:不急于推销产品,而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。 比如某家农商行正在做数据治理,我就主动分享同行案例、提供免费咨询建议,甚至协助他们起草方案初稿。

慢慢地,我在几家银行建立了良好口碑。而口碑,是最好的客户资源获取方式。

陌拜客户方法:专业+真诚=第一印象

很多人害怕陌拜,觉得“打陌生电话太low”、“客户肯定不搭理”。但事实是:只要准备充分、态度真诚、内容有价值,客户是愿意交流的。

我总结了几条陌拜成功的关键:

  1. 提前做足功课:了解客户近期动态、业务痛点、技术架构;

  2. 带售前一起上门:技术问题由专家回答,提升专业可信度;

  3. 带案例资料上门:同行的成功案例最具说服力;

  4. 不强推产品:先倾听,再引导,最后提出解决方案;

  5. 每次拜访都有输出:哪怕只是一页建议书,也要让客户感觉“有收获”。

有一次我去某农商行拜访,原本约的是信息科科长,结果分管科技的副行长临时加入。我没有慌乱,而是迅速调整节奏,重点讲了“如何通过系统升级提升监管评级”,正好切中他的KPI痛点。那次见面后,项目很快进入立项阶段。

陌拜的成功,不在于技巧多高明,而在于你是否真的为客户带来了价值。

老客户转介绍:滚雪球式拓展的最佳路径

真正让我实现突破的,不是第10次陌拜,而是第1个老客户的转介绍。

那位农商行行长在我成交后对我说:“小张,你做事踏实,以后有机会再合作。”
我记住了这句话。之后每逢节日,都会送上一份应景礼品(茶叶、特产等),不贵重,但有心意。平时也常发微信问候,分享行业资讯。

半年后,他主动告诉我:“我们省联社有个朋友,最近在找类似系统,要不要见见?”
就这样,我通过他认识了另一家银行的CIO,并顺利拿下第二个项目。

后来我意识到:服务好一个客户,可能带来十个潜在客户。 而老客户转介绍的信任度,远高于任何广告或陌拜。

于是,我开始有意识地经营“客户朋友圈”。比如组织小型行业沙龙,请几位熟悉的客户吃饭聊天,请他们带同行来。我负责买单,他们负责组局。几次下来,我的客户网络迅速扩大。

记住:销售的本质是信任传递。而老客户,是你最有力的信任背书。

渠道合作策略:借力打力,事半功倍

虽然我们公司是直签模式,但我发现:渠道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桥梁。

有一次,我通过一个本地IT服务商老板,认识了一位国企CIO。原本是去“凑饭局”,结果我在席间展示了对金融系统的深刻理解,引起了那位CIO的兴趣。后来我们成了朋友,他也帮我引荐了多个项目。

更典型的例子是华为的销售。我有个朋友在一家金融IT公司任职,华为的销售几乎每周都去拜访他们老板,不是谈合作,而是请教行业趋势、客户心理、竞品动态。久而久之,那位老板觉得“这人靠谱”,就开始主动推荐华为产品给客户。

渠道不仅是合作伙伴,更是情报源、关系跳板、信用中介。

对于新人来说,与其自己盲目陌拜,不如先拜访当地“地头蛇”级别的渠道商,建立良好关系。有价值的渠道老板,甚至可以当作重点客户来经营。

销售实战案例:348万订单是如何炼成的

回到我人生第一单的全过程:

  • 第2个月:开始陌拜,打通10+家银行联系;

  • 第3-5个月:深入交流,筛选出3家有真实需求的客户;

  • 第6个月:选定重点客户,启动技术方案设计;

  • 第7个月:陪客户考察同行案例,强化信心;

  • 第8个月:多次高层汇报,解决预算与合规问题;

  • 第9个月:行长拍板,走单一来源采购流程,签约348万。

这单的成功,不是偶然。它建立在持续8个月的专业输出、关系维护、价值传递之上。最终客户选择我,不是因为价格最低,而是因为最懂他们的需求,最值得信赖。

当我离开公司后,特意给那位行长发微信致谢。他说:“年轻人敢拼敢干,我就愿意支持。”

这句话,我一直铭记于心。

金融IT销售:高门槛行业的破局之道

金融行业对系统安全性、稳定性要求极高,客户决策极为谨慎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合同动辄三百万起步。

在这个领域做销售,光靠“嘴皮子”不行,必须具备:

  • 扎实的技术理解力

  • 对监管政策的敏感度

  • 对银行运作机制的认知

  • 强大的项目运作能力

而这些能力,都不是一天练成的。它需要你在同一个行业深耕多年,积累案例、人脉、口碑。

我建议新人:选定一个行业,坚持做3-5年。 即便换公司,也不要轻易跨行。因为你积累的不仅是客户资源,更是行业认知资产。

销售领导关系:别忘了你身边最大的“客户”

最后提醒一点:在你没有外部客户之前,你最大的客户,其实是你的领导。

领导掌握资源、项目信息、内部支持权限。如果你能让领导信任你、愿意帮你,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
怎么“搞定”领导?不是拍马屁,而是:

  • 主动汇报进展,展现执行力;

  • 遇到困难时,带着解决方案去请教;

  • 在团队中乐于分享,建立正面形象;

  • 关键时刻能扛事,体现担当。

我当年就是靠每月清晰的项目推进表、详实的客户反馈记录,赢得了主管的信任。后来他主动帮我协调售前资源,甚至引荐了一位关键客户。

所以,请把领导也当成客户来经营。


结语:销售是一场长期主义的修行

没有谁天生就是销售高手。每一个资源丰富的老销售,都曾经历过“从零开始”的阶段。

关键在于:你是否愿意沉下心来,用一年时间去磨一个客户?是否能在被拒绝100次后,依然拨打第101个电话?是否能把每一个客户,都当作长期合作伙伴来经营?

销售不是短期交易,而是长期价值交换。当你带着经营思维去做客户,你会发现:资源不是“分配”的,而是“创造”的。

坚持下去,总有一天,你会站在自己曾经仰望的位置,对下一个新人说:

“这片市场,现在交给你了。”

CRM_LJ.PNG

联系我们 /Contact us